南宫28官方网站这个回答是我十多年风光摄影对器材一路思考的回顾总结,内容比较多,请耐心看完,一定会有收获。
星空,是风光摄影师喜爱的题材,而超广角,则是拍摄星空的必备镜头。因为焦距够广,可以给星空较长时间的曝光,也不会导致星星拖尾。
现在的全幅相机,高感已经足够彪悍,如果不是追求极致的线VR拍摄星空,也是没有问题的。我曾经用它,拍摄过不少不错的星空照片。
下图就是我用入门全幅尼康D610,加上16-35/F4这支超广小三元,拍摄的星空。照片摄于澳大利亚新州北部内陆Narrabri附近野外,画面中远处的红色,是月升,不是太阳。拍摄的关键是事先计算好月出和银河的时间和方位,并在完全天黑之前找好前景,枯树的补光,是正好经过的大卡车车前灯偶得,一张出片无合成。
不过如果要追求极致的线mm,光圈更大一档的大三元14-24/2.8当然更有优势,因为这意味着可以用更低一档的曝光,和更长3-5s的曝光时间来拍摄。我的下面这张山海星月,就是用尼康的14-24/F2.8拍摄的。
画面中的银河,月亮都是经过精密计算,和多次尝试得到,这是一张有故事的照片,关于这张照片的创作故事,可以看我的另外一个回答。
下面这张星空下的乌鲁鲁巨石,有了2.8大光圈和月光补光的双倍加成,我仅用ISO800就拍亮了前景的红色沙漠和草地,并且得到了极为细腻的画质。
不过星空毕竟是季节性很强的小众题材,超广角更多的应用,还是用在夸张前景上,因为它非常不同于人眼透视,所以很有视觉冲击力。
比如下面这张魔界,地上近处的石头,和远处的石头,其实并没有明显的大小区别,但是在超广角的作用下,近处的石头比远处的石头看上去大了很多,造成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加上山洞形成的框架层次,洞外造型奇异的巨石以及雾化的海水一同形成了极具层次感的魔幻画面。
网上类似使用超广角的风光照片很多,大家一定看到过不少,只是有些大家不一定意识到这样的效果就是超广角拍的ng28。
比如下面这张胡杨林,显得单独一棵树,非常的高大。但是实地去看,你是很难找到这样的一棵树的。
其实找到这个场景的秘诀,就是用超广角低机位仰拍。因为超广角将近大远小极度夸张,结合低机位,仰角拍摄,就将周围的树的距离一下子拉开了,造成了一棵树鹤立鸡群的感觉。用过超广角的朋友一般有体会,用超广角仰拍,会造成极为夸张的形变,让画面中的人或者建筑感觉形变夸张,特别失真。而树木这个场景很特别,因为大家不可能在实地了解这棵树是长什么样,所以虽然这里仰拍超广角也造成了很大的形变,但是读者一般并不会察觉出任何不自然。
比如下面这张异次元空间,其实实景并不大,但是通过超广角极度夸大了前景的纹理,并铺满了画面,让人感觉整个地面都是这样遒劲有力的纹理,仿佛在外太空的另一个空间一样。
在超广角镜头的选择上,主要分两类,灯泡头和非灯泡头。顾名思义,灯泡头就是前组镜片像灯泡一样凸出的。
在同等条件下,灯泡头在画质上有优势,但是,灯泡头的缺点也一样很明显,就是无法安装普通滤镜,只能安装订制滤镜系统。而为灯泡头订制的滤镜架和大尺寸滤镜都很贵,一般就是一个普通镜头的价格。更关键的是,安装订制滤镜后,整个系统的体积就会非常的大,如果是旅行携带,是极为不方便的。
我使用过的小三元16-35/F4就是普通镜头,而大三元14-24/F2.8就属于灯泡头,两支镜头我都用了好几年,各自优劣都深有体会。只考虑焦距光圈,肯定是14-24/F2.8更有优势,而单从体积和重量来说来说,两支镜头也都在我的承受范围内,最大的差别在于滤镜系统,14-24装上卸下定制的滤镜架比较费时间,而不拿下来一直挂着,整个系统的体积大很大一圈,不管是放摄影包中携带,还是旅行时候胸口挂机,都会觉得不方便。所以我觉得灯泡头1424比较适合定点风光摄影用,以及大成本的风光专题制作,普通头1635比较适合旅行风光。
时间快进到我最近一次升级系统,从尼康整个换到了索尼,我可以选择的超广角镜头主要有索尼的12-24/F4,适马的14/1.8,适马的14-24/F2.8,索尼的16-35/2.8GM以及16-35/f4。
这几支镜头中,只有索尼16-35f2.8和f4两支镜头不是灯泡头,其他都是灯泡头。
适马的14/1.8这个规格拍星空很好,但是如果只有一支超广角,我不会选择它。且不说灯泡头的使用滤镜和携带很不方便,关键是定焦的适用性太差了,不能变焦精确调整构图,不适合旅行人文,大大限制了拍摄的题材范围。我给这支镜头的定位是,追求极致的星空摄影师的专用星空镜头。
适马14-24/2.8这支头在索尼16-35/F2.8这支头的衬托下显得“便宜”,但是同样的灯泡头,滤镜成本高,使用携带不便。而且在兰拓的测评中,这支镜头光圈缩小后画质开始下降的比较明显,这个等同于说,这支镜头只适合拍星空,光圈一般都在5.6或更大,既然只适合星空,何不考虑14/1.8呢?光圈还更大呢。所以和适马1424类似的价位比较,我会更偏向于焦距更广的索尼1224。
最后的比较是索尼的12-24和16-35gm,这两支都是很不错的好镜头。广角端12对我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因为可以将前景夸张的幅度更大,拍出很特别的构图,但是遗憾的是12-24是灯泡头,配上定制的滤镜架,成本不比16-35gm低多少,关键是体积又是很大,携带使用都不太方便。而16-35/F2.8虽然中规中矩显得没有特别出彩的参数,但是各方面都比较实用,2.8的光圈拍星空无压力,兼具35人文的焦段,旅行可挂机,可用普通滤镜,成本低,使用也方便。
考虑到我还是有拍摄星空的需求,只能选择一个镜头的前提下,我还是选择了16-35/F2.8。
下面这组照片,拍摄于内蒙古坝上影视基地。相信是很多摄友非常熟悉的一个地方。
大家从图中可以看到,我们面对的是一片相对低洼的盆地ng28,这样的地形如果起雾,雾气难以在短时间内散开,而且周围往往有高地方便取景ng28,是摄影人的理想选景地。
但是如果是用长焦拍摄,改变不同焦距,改变不同的取景方位,哪怕只是站在这一个点上,都有无穷无尽的可能性。
构图囊获了寨门,蒙古包,路的线条延伸到画面边角,越野车一骑绝尘,车后扬起的尘土,在逆光下,增加了动的元素和画面的气氛。背后的晨雾,和隐隐约约的山,很好的丰富了画面的层次。
甚至再近一点,我们仅仅保留了寨门,以及背后的晨雾和山,改为竖构图增强层次。因为去掉了更多不相干的内容,这张画面的主体变成了晨雾下的寨门,兴趣点变成了寨门前的光路。极简又不失层次,突出的兴趣点又有不同的看点。
前面三张还都只是对着同一个方向,只是调整了下焦距取景,对于不同的方向,其实可以取景的内容还可以有更多。
发现这个上坡的路,和背后的森林,晨雾,层次不错。等一辆车开过,收下这个画面,就差不多可以收工咯。
不过用70-200/F2.8用来旅行风光,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大和重,另外一个是焦距不够长。
摄影人中呼声很高的新疆禾木。村子背山望水,前后森林,不远处就有高度距离适宜的山作为观景台,简直就是为风光摄影而生……所以每年秋季都无数摄影人来这里朝圣,山头上万炮齐发的场面那是蔚为壮观。
第一次去禾木是2009年,当时我用的是尼康D80和70-200。在禾木的实地拍摄中我感觉到200mm在半幅上刚刚够,而全幅是不太够的。2012年我升级了尼康D600,打算再次去拍摄冬季的北疆,凭着之前的经验,我觉得全幅上最好需要300或者以上的长焦,而且冬季上山会很困难,最好轻便,根据这样的需求,我又入了一支70-300VR来作为我的长焦拍摄镜头,而没有带原来的70-200小竹炮。
冬天的北疆,日出前的气温大约零下40度,这样的低温下顶着肩膀左右高的雪探路上山,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秋天约摸半个小时的山路,我们走了两个多小时。70-300VR的轻便,为我们上山减轻了不少负担。
回到我们的器材问题上,直接从观景台往下看,非常接近我用24-120广角端拍出来的观感。
不过如果用长焦拍摄,那构图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摄影人在这里怎么玩取景都不会腻。
面对如此宏大的场景,其实画面中不同的尺度,有很多的细节可以拿出来特写,都很值得一看。
比如说最吸引人的晨雾,就先拍一张晨雾特写。云雾缭绕,让人联想起小时候西游记里的天宫美景。
再给晨雾中的村子一个特写,一半的村子在晨雾里,一半在晨雾外,犹抱琵琶半遮面,宛如云上仙境。
禾木村非常大,我们只对一个层次的小木屋进行特写。尖尖的屋顶,顶着白白的雪,背后的雪坡和森林,让人联想起童话中的小木屋,好像下一秒,活泼可爱的小精灵们,就会从里面走出来。
参差的光影为我们铺设了层次,一道光打亮了主体,任何的景物,在这样的魔幻光影下,都显得犹如在舞台中央,被聚光灯焦聚一样引人注目。
因为长焦拍摄站位远,所以有压缩透视的效果。原本靠的并不非常近的景物可以被同时压缩在同一个画面里,形成丰富的层次。
下面这张禾木村的特写,主体是禾木村和周围环境,从下到上的层次:晨雾中的前树林,下禾木,炊烟,上禾木,炊烟,薄云,后树林,高处雪地。
下面这张竖构图禾木村,从下往上,首先是森林,其次两个小木屋,然后是右边的一缕晨雾,再往上是一个台阶,几栋小木屋,沿着一条小路再往上,是光影中的村落主体,小路S型绕过村庄,村庄的后方是一片森林,小路沿着森林蜿蜒伸向远方,我们顺着小路看过去,是一个小坡,然后是一个略高的山坡,坡上还稀稀拉拉有一些桦树,在这个略高的山坡背后,我们模模糊糊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山坡的样子,虽然那只是雪山很小的一部分,但是通过模糊的样子,我们已经可以隐约想象到它的巨大。
在风光长焦镜头的选择上,焦段比光圈重要的多,因为风光长焦摄影用到大光圈很少,而风光摄影又最好轻便,所以像类似70-200/F2.8和100-400(或者80-400)这样体积重量差不多的镜头,肯定是100-400(或80-400)更适合风光摄影。
但是100-400这个焦段的镜头还是太大太重,如果追求旅行轻便,70-300这个焦段的镜头会做的非常小巧轻便,也是非常不错的旅行风光镜头。
我最早使用的是尼康D80和18-70,使用没多久以后,我觉得广角最好再广一点点,长焦也最好再长一点点,所以换了16-85。这个焦段当时让我觉得特别舒服,其实回想起来,就是因为当时大多数有拍摄冲动的画面,都可以用这支镜头完成,所以它也陪伴了我四五年,和我一起留下了无数美好回忆,可以说是我用的最频繁的镜头。
随着拍摄的更多,我不但对构图开始敏感,对光线的感知也比以前更强,会挑选一些非常适合摄影的光线来拍摄。
比如下面这张卢浮宫的夜景,我第一次去卢浮宫就被它的夜景所惊艳到了,但是没有带三脚架。第二次想去拍夜景却发现不开灯,网上查了以后才知道,原来周三周五才开灯。第三次做好准备提前赶到,才在蓝调时分的喷水池边拍下了这个画面。
正因为16-85的高使用率,所以在换了全幅的尼康D600以后,我也配置了24-120。
这个时候,我已经熟悉标准视角,也开始尝试超广角和长焦,但是标准变焦其实还是用的不少的。首先,并不是所有的风光大片都要追求极致的视角。很多景点,为了照顾到普通游客的观赏,本身提供的观景台就适合用普通广角视角,这样大多数人即便只有手机小相机,也可以拍出不错的画面。
说起这个焦段的镜头选择,有些朋友会在F2.8的标准变焦和F4之间犹豫。其实对于旅行风光来说,肯定是F4更适合,因为焦段才是王道啊。所以基本就是你在哪家,就用自家的24-105(佳能索尼)或者24-120(尼康)。
有些人会觉得索尼的24-105比较贵,其实都是贵有贵的道理的,自己的镜头有几斤几两,厂家心里门清。相对尼康佳能比较新的索尼24-105,的确做的更好,当然也更贵一点。
澳洲十二门徒岩 尼康D80航拍,由于移动速度很快,使用最大光圈和ISO400拍摄以保证清晰
所以2012年尼康D600刚上市,我就升级了D600,一年后又免费升级为D610,2400万全画幅,我心中最贴合我需求的相机。它实现了我星空摄影的想法,也拓展了我的摄影边界。
而像我这样风光旅行视频想兼顾的摄影师,目前索尼a73是我觉得最为平衡的选择。对风光摄影的需求来说,宽容度是最重要的指标,索尼家的cmos宽容度一向不错,a73的宽容度14.7,和宽容度第一名尼康D850的14.8不相伯仲,秒杀佳能的任何一款相机。而它的高感得分则高达3730,排行第一,这个很有助于星空摄影。最后是像素,这个看个人需求,我觉得对我来说,2400万是及格线,但是也基本够用了。如果升级到a7r3,那么我的储存卡电脑都要升级,来换取大幅输出的一点画质提升,我觉得并不太合算,因为现在大幅输出的机会还是很少,我偏向于提高输出图片的速度频度,而不是尺寸。
脚架领域有种说法,买到第三支脚架才知道前两支是浪费。因为一开始不知道脚架的重要性,买的脚架觉得不够用,而脚架又是可以用的比镜头还久的器材,所以很多人买了第三支脚架以后,才发现,前面两支脚架都没什么用,觉得浪费了。
按以前的思维,觉得三脚架是可以用很久的,所以应该一次性买最好的。但是现在的风光摄影,常规操作往往都很难拍出惊艳的作品,比的都是角度刁钻,走位风骚,脚架是海水里,沙漠里,雪地里,甚至岩浆上,各种恶劣环境用,所以腐蚀、磨损非常厉害。因此我觉得,三脚架已经属于消耗品的范畴,而且对于不同的场景,我们需要不同的脚架。因此比较理性的选择方式是根据自己的应用场景,选择刚刚好满足需求的脚架,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可以选择多支不同的脚架应对。
风光摄影里,我很喜欢竖构图,一是竖构图很有利于表现层次,另外是做杂志用图,做手机壁纸,竖构图都比横构图要好。
如果直接在球形云台上进行竖构图,那么相机的重心将偏离三脚架的中心,这让整个系统变得不稳定,使用L型快装板,不但可以快速调整为竖构图,而且竖构图时相机的重心依然在三脚架重心上,系统依然稳定。
索尼的A73微单,做的比较小巧,所以握持感比较差,一般男生的手小手指会没地方握,所以L型快装板还兼具了增加手柄握持的功能,显得更为重要。
海大M10滤镜架,插入式偏振镜,3档减光镜,6档减光镜,10档减光镜,3档渐变灰滤镜
M10是最早购买的,它适配性最好,磁吸滤镜是后来买的,配的滤镜都是差别不大的,但是磁吸滤镜相当小巧方便,也是我现在用的最多的。
UV滤镜是用来保护镜头的,我一般给超过四五千的镜头都配上了UV滤镜,因为镜头保护好,最后出手的时候,差价可不止这个滤镜的钱。我一般不会选择特别便宜的低质量的滤镜,因为差的滤镜损伤画质,如果镜头价格很低,比如只有两千,甚至不到,又舍不得花几百买个UV,那干脆不用配UV,小心点得了。
由于无人机对地形的跨越,所以每个点的顺光位、逆光位、侧光位,都可以自由选择,极大的扩展了摄影师追逐光线的能力。
在南澳大利亚袋鼠岛的行程,我安排的比较赶。我们赶到鸸鹋湾的时候是侧逆光,人眼望去,颜色很难看,为了表现碧海银沙,最好是用顺光,我将无人机飞至人无法到达的海面,透过云间,顺着光线,拍下了碧海银沙蓝天的画面。
晚上回到住所,我打开大疆的飞行记录开始分析这里的地理环境。图中绿色的“H”就是我起飞的点,红色箭头指向的是我拍摄的方向。从地图上的信息,很容易判断无人机上看到的水,大概位置就在这块狭长地带的偏西一点(靠左)。根据地图和比例尺,我推算出从入口走到对岸,应该不超过4-5公里,再根据拍摄画面的GPS位置,以及飞行高度,我可以确定朝着对岸走大约2-3公里,就可以看到湖水!这真是令人太振奋了,我把我的研究结果和一起出行的摄友们说了以后,大家一致决定,明早再早半个小时出发,一定要去有水的地方!
综上,我觉得无人机是风光摄影里最重要的相机。但是用无人机有有些限制,就是世界上很多著名的风景区,城市,都是无人机的禁飞区。而澳洲的法规规定,超过大疆精灵大小重量的无人机飞行,还需要特别的牌照和许可才行。所以,平衡成本和灵活性,我目前用的是大疆精灵4pro。
大疆是一家独孤求败的公司,在别的公司难以和其竞争的时候,大疆又再接再厉,发布了很多厉害的产品,如果是新购买无人机,我会购买大疆的Mavic 2,这架无人机更为轻巧,但是飞行时长速度摄像头画质几乎都和精灵4pro差不多了。